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要闻 甘肃热线 2025-05-16

紫金县蓝坑公墓山开发致农田损毁 村民诉求合理补偿与生态修复

近日,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格坑组村民反映,当地蓝坑公墓山因不科学开发导致严重水土流失,大量泥沙冲入格坑河,河床淤积抬高,河堤损毁,周边农田被泥沙掩埋,无法耕种。村民多次与镇政府及公墓园管理方协商未果,补偿方案未达成一致,矛盾持续一年未解。

水土流失致农田损毁 村民生计受困

据村民介绍,自去年4月暴雨后,因公墓山开发未做好防护措施,泥沙随雨水冲入河道,导致格坑片区河床淤积,农田被掩埋。其中,约20余亩农田损毁严重,无法复耕,另有100多亩农田虽受影响较轻,但仍需清理修复。村民表示,这些农田此前一直正常耕种,并非“多年撂荒”,而镇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仅为每亩3000元,且未承诺后续生态修复措施,村民难以接受。

补偿争议:一次性赔付 vs 长期修复

村民提出,希望公墓园管理方或镇政府能彻底清理泥沙,恢复农田耕种条件,并在此期间按每亩每年1800元的标准补偿粮食损失,直至农田可正常耕作。对于完全无法耕作的20余亩地,村民要求每亩赔偿1万元,但镇政府仅同意统一按每亩3000元补偿,双方未能达成一致。

村民质疑,镇政府认定农田“多年撂荒”,责任归属公墓园管理方,而公墓园方面又表示需由镇政府协调,导致问题迟迟未解决。有村民称,相关领导甚至建议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,但村民认为开发方未履行防护责任,却让农民承担诉讼成本,有失公平。

专家:应科学评估 避免生态隐患

生态保护人士指出,山区开发项目需严格遵循水土保持要求,否则易引发连锁环境问题。若泥沙继续淤积河道,汛期可能加剧洪涝风险,威胁周边居民安全。村民呼吁,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,制定科学整改方案,修复河堤、清理河道,并确保农田恢复耕种条件,而非仅以一次性补偿了事。

截至发稿,紫城镇政府及公墓园管理方尚未就村民的最新诉求作出回应。事件后续进展,本报将持续关注。

甘肃热线

甘肃热线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甘肃热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甘肃热线 gs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